序言
社會福利署(下稱「社署」)一直致力建立關懷互愛的社會,為市民提供涵蓋預防、培育、支援、補救等不同領域的福利服務,以協助有需要的個人和家庭。在2014-15年度,政府投入社會福利的實際經常開支達543億元,佔政府經常開支的17.8%,在各項政策範圍中位列第二;與2013-14年度的社會福利實際經常開支(516億元)相比,增幅達5.2%。社會福利開支不斷增加,反映了政府對支援有需要人士的承擔。
扶貧
政府於2013年9月公布了本港首次制定的官方貧窮線,標誌着扶貧工作向前邁進重要的一步。第二屆扶貧委員會亦於2014年12月成立,並透過四個專責小組就特定範疇作出深入的研究和討論。社署一直積極參與扶貧委員會及其轄下專責小組的工作,協助推行扶貧紓困的措施,支援有特別需要的個人及家庭。在過去兩年,社署透過關愛基金開展了三個新援助項目,並重推和優化了個別的援助項目,又將四個確定有效的項目納入政府恆常資助內,令援助更加到位,有效協助相關的弱勢社羣和低收入家庭。
安老

香港人口正逐步邁向老齡化。65歲以上的長者人數據推算將由2012年的102萬人(佔人口的14%),大幅上升至2041年的256萬人(佔人口的30%)。我們的目標是為長者提供適當的支援,使他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,從而達到「老有所屬、老有所養、老有所為」的理想。在「居家安老」的基本指導原則下,我們在2013年9月推出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」,讓合資格長者可使用服務券,選擇切合個人需要的服務;以及於2014年6月推出為期兩年的「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」,向低收入家庭護老者發放生活津貼,以補貼其生活開支,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能在護老者的協助下,得到更適切的照顧並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。

我們亦提升了全港長者中心的環境及設施,增撥經常開支將所有津助長者活動中心提升為長者鄰舍中心,並增加以傳統資助模式提供的日間護理名額,以及在新成立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/單位延長服務時間。

助弱
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,以加強支援弱勢社羣,其中包括優化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服務;加強「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」的服務及社會工作支援;擴展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;增加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的人手;增加受資助家長/親屬資源中心的人手,加強對殘疾人士/精神病康復者的家長及親屬/照顧者,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或青年的家長及親屬/照顧者的支援;推行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;加強為殘疾人士提供短期的日間照顧及住宿照顧服務;把關愛基金「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」援助項目常規化,納入政府恆常資助之內;推行《殘疾人士院舍條例》下的發牌計劃,以確保殘疾人士院舍服務符合法定要求;以及增加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人手,為更多需要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人士提供服務。
社會保障
我們繼續從多方面改善社會保障制度,包括由2013年4月1日開始,在公共福利金計劃下推出長者生活津貼,為合資格長者提供現金津貼,以補助有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。我們亦於2013年10月1日,在公共福利金計劃下推出廣東計劃,讓選擇移居廣東並符合申請資格的香港長者,無須每年回港,亦可以領取高齡津貼。
支援青少年
我們透過推行「網上青年外展試驗計劃」,為邊緣青少年提供支援。我們亦繼續獲政府委託負責「兒童發展基金」的運作事宜,基金在2015-16財政年度獲額外注資三億元,為10至16歲的弱勢社羣兒童提供支援。為推動社會福利界、商界和政府三方跨界別的伙伴合作,政府於2015年向「攜手扶弱基金」額外注資四億元,當中二億元撥作專款,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推出更多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,以推動他們的全人發展。
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」

我們自2013年9月起推出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」,鼓勵社福機構透過原址擴建或重建善用其土地作福利用途,特別是增加安老和康復設施。

在這個發展迅速和瞬息萬變的年代,社會問題日趨複雜。面對社會上各種的需要和挑戰,我們會繼續以熱誠與幹勁,持續推行和優化各項福利計劃,為弱勢社羣及社會人士提供全面、優質、專業的服務。此外,我們期望與社會各界保持互動協作,透過與非政府機構、福利服務界、商界等建立伙伴合作關係,創造更多社會資本,共建和諧關愛的社會,為市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。

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